临近开学
您家是否上演这种每日剧场
您: “作业写完了吗?该收心啦!”
孩子: “知道了知道了!”(头也不抬,继续玩手机)
您: “明天必须早点起,听到没有!”
孩子: (不耐烦地)“哦。”,转身关上了房门。
我们声嘶力竭地“催”,换来的却是孩子的“对抗”与“沉默”。我们焦虑,为什么孩子总是不理解我们的苦心?
也许,问题不在于我们说得太少,而在于我们“听”得太少。 与其用一百句催促把孩子推远,不如用一次有质量的深度对话,走进他的内心。
为什么一次“深度对话”
比一百句“催促”更有效?
“催促”,在孩子听来是命令和不信任,只会激发他的防御和逆反心理。
而一次平等的“深度对话”,传递的却是尊重与理解。它能打开孩子的心门,让我们真正听见,他抗拒开学的背后,那些没有说出口的“小情绪”:
是对假期生活的不舍?
是对陌生环境的恐惧?
是对新学期压力的担忧?
还是对人际交往的迷茫?
只有找到了问题的根源,我们才能真正“对症下药”。
如何开启一次“高价值”的深度对话
这需要一点“仪式感”和一些小技巧
不要在饭桌上或孩子写作业时“突击审问”。选择一个双方都放松的时间和环境,比如一个周末的下午茶,或者一次温馨的睡前“卧谈会”。关掉电视,放下手机, 认真地对孩子说:“宝贝,爸爸/妈妈想和你聊聊天。”
不要一上来就直奔主题。先和孩子站在一边,承认他的感受。可以说:“暑假快结束了,妈妈知道你肯定还没玩够,心里有点舍不得吧?我小时候也这样。”
当孩子放下戒备,我们可以用开放式的问题,引导他表达自己。
聊期待: “对于新学期,你最好奇/最期待的是什么事呀?”
聊担忧: “有没有一点点让你担心的事呢?可以跟妈妈说说吗,我们一起想办法。”
聊目标: “你希望在新学期,自己能在哪个方面变得更厉害一点?”
在对话的最后,和孩子一起,将目标变成一个具体的、可执行的“约定”。比如:“那我们约定,新学期一起努力,争取交到两个好朋友,好不好?” 把这个约定写下来,让它成为你们共同的“小秘密”。
在拉斯维加斯,我们的老师不仅是孩子学习的陪伴者,更是他们心灵的“倾听者”和“引导者”。
我们每天都会和孩子们进行平等的对话,关注他们的情绪,引导他们设立目标。
我们希望,当您把孩子交给我们时,不仅能卸下课后辅导的重担,更能收获一个和谐、亲密的亲子关系。